|
欢迎报考沈阳理工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2018年硕士研究生!
学院简介
学院前身是自动控制系,1987年发展成计算机系和自动控制系。2000年,根据学科发展和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将两系合并,成立信息科学与工程分院;2004年5月,正式更名为沈阳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信息学院。2015年5月为了学科发展需要学校将信息学院重新拆分成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和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涵盖了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共4个本科专业;具有控制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涵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系统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5个二级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并具有控制工程1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学院具有1个中俄科技合作基地研究中心以及“成套设备控制”、“辽宁省协同创新基地”2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智能与网络化测控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国防特色学科。
学院现有教职工85人,专任教师76人,教授14人,副教授27人,高级实验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21人,硕士学位44人,硕士生导师48人。学院已形成一支结构趋于优化、素质较高、以中青年为主体的优秀师资队伍。其中,省级教学名师1人、青年骨干教师3人,沈阳市“优秀专家”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 “万人层次”2人,高校“杰出青年学者”1人,多位教师荣获辽宁省“优秀教师”、沈阳市“优秀教师”、 “三育人先进个人”、“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同时,学院还拥有“测控专业核心课程群”省级教学团队和“智能检测与网络化测控”省级科研创新团队。
学院现有在校生1735人,其中本科生1561人、全日制学术型、专业学位型以及工程硕士研究生174人。学院重视学生知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不仅在学风建设方面,多人次获得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而且先后在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程序设计竞赛等获得国家及省级奖励百余项。
学科介绍控制工程 085210
控制工程是应用控制理论及技术,满足和实现现代工业、农业、军事以及其他社会经济等领域日益增长的自动化、智能化需求的重要的工程领域。控制工程是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基础,以工程应用为主要目的,以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等为主要工具,运用控制原理和方法实现和促进信息的控制应用和系统集成,其应用遍及工业、农业、交通、环境、军事、生物、医学、经济、金融和社会各个领域。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科已经在“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过程监控与故障诊断技术”、“机器视觉与模式识别”等研究方向形成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学科现有五个研究生培养综合实验室,多年来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控制工程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智能检测与信息处理
●先进仪器与网络化测控
●智能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
●复杂系统综合自动化技术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0811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是以工程领域内的控制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现代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讯技术、测量技术等,研究系统的建模、分析、控制、设计和实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学科。控制理论是学科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控制工程是学科的背景动力和发展目标。在理论方面,利用各种数学工具描述系统的动静态特性,以建模、预测、优化决策及控制为主要研究内容。在应用方面,将理论上的研究成果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检测技术相结合,形成各种新型的控制器或控制系统。研究内容涵盖从基础理论到工程设计与实现技术的多个层次,应用遍及从工业生产过程到航空航天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等极其广泛的领域。
沈阳理工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为“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具有硕士授予权的二级学科, 于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我校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的学科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几代人的努力,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从大学本科到硕士教育的完整的学科体系,成为辽宁省乃至全国培养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
1.系统建模与优化控制
本研究方向针对复杂工业过程所具有的多变量、强耦合、强非线性、不确定性、生产边界条件变化大等综合复杂性,以系统辨识、最优控制等控制理论为基础,将控制理论和智能方法(模糊推理、神经网络、知识挖掘、专家系统等)相结合,研究现代建模与优化控制方法,包括:智能建模技术、软测量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多变量智能解耦控制技术以及基于综合生产指标的优化控制技术等;研究将这些方法及这些方法的融合应用到复杂的现代工业系统中来,解决常规控制方法不能取得满意控制效果的问题。
2.先进控制理论及应用
本研究方向为了提高工业系统的性能,以现代控制理论、智能控制理论和智能优化方法为基础、结合现代数学和计算技术,研究先进控制理论,包括智能控制、解耦控制、自适应控制、预测控制、鲁棒控制、容错控制、非线性控制、网络化控制等理论;研究先进控制理论在工业中的应用技术,主要是将这些方法及这些方法的融合应用到复杂的现代工业系统中来。
3.复杂系统故障诊断与监控技术
本研究方向针对日趋大型化、自动化的复杂工业系统安全性要求,以数据驱动为基础、结合知识和数学模型,通过信息融合等现代技术,研究面向复杂工业系统的故障检测、诊断和预测方法;研究复杂工业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寿命评估、质量监测和健康管理方法;研究故障诊断技术及过程监控在工业过程中的应用。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081104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源于自动控制与计算机科学,又和机电一体化、人工生命等学科密不可分,涉及计算机技术、控制与决策、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信息等众多研究领域。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领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了解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能够适应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的需要,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高等教育的高层次人才。具备模式识别、图像处理、人工智能、智能控制以及智能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独立从事科研和科技开发工作的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良好开拓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经济建设和交叉学科中涌现出的新课题。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健康的身体。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1)智能科学与智能机器人技术 智能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一直是机器人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得到了国内外广大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广泛重视。本研究方向主要以足球机器人为一种研究平台,从事智能机器人的控制、路径规划、避障、交互、网络控制以及多智能体的协调控制、队形保持、竞争与合作、信息感知与融合、自主导航与定位等方面的研究。(2)机器视觉与模式识别技术 模式识别与机器视觉的应用涉及机器人,复杂对象的工业视觉检测、图象序列建模及控制,目标检测、跟踪等军民技术的多个领域,其应用正在向着与多学科结合的方向发展。本研究方向主要针对智能交通、机器人、及军、民两方面的各种无人设备等研究对象,从事复杂背景下的目标检测、目标识别与跟踪技术、抗天气干扰技术的研究以及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的研究等。(3)智能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应用
传感器网络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能够协作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网络分布区域内的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本研究方向主要以传感器网络为研究平台,以军、民两方面的应用为背景,将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入侵目标检测及定位、跟踪、拦截等方面的研究作为该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081102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是工业自动化生产中获取、传输和处理信息的先决手段,是一门以应用为主、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应用遍及各个工程领域。本学科与自动化、计算机、控制工程、电子信息、机械等学科相互渗透,主要从事与控制、信息科学、机械等领域相关的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研究。本学科的研究特点是综合运用物理学、材料学、信息论、电子学、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学科理论与技术,采取软硬结合、光机电结合手段,注重测量、控制与管理一体化技术,发明新型传感技术与新的测量方法;开发多功能智能型传感器和信息融合系统;实现信号转换、处理及传输;设计先进的仪器仪表及其他自动化装置。满足工农业生产的控制、监测、计量、诊断分析等实际需要。 沈阳理工大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为“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具有硕士授予权的二级学科,于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几代人的努力,该学科依托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等本科专业,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现已发展为沈阳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重要学科,主要培养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中有关信息处理、微机测控、智能仪器及传感技术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前学科由8名教授和9名副教授构成学科梯队,有2个学科研究综合实验室。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1.先进仪器与网络化测控
本研究方向以嵌入式应用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知识为基础,结合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研究面向工业、农业、电力、国防等领域的智能仪表仪表、网络化仪器仪表等先进仪器的原理与应用;研究工业现场总线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原理与应用;研究网络化测控系统的设计以及测控系统控制方法。
2.智能检测与信息处理
本研究方向以信号处理技术、虚拟仪器技术、现代传感技术、智能检测技术为基础,研究图像、语音等信号的处理与识别方法;研究微弱信号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盲源信号的分离方法;研究用于环境感知和目标识别的多传感器信息检测与融合方法;研究生产过程的软测量技术与方法;研究和开发新型传感材料、新型传感器器件及装置。
3.光电检测技术与系统
本研究方向运用现代光学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技术,充分发挥光、机、电检测的非接触、高速度、高精度、不受电磁干扰的优势,研究将被测量转换成数字图像的方法;研究利用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来实现被测量检测的方法;研究基于DSP和复杂可编程器件的在线图像采集、处理与识别系统的开发。系统工程081103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实际是系统科学的实际应用。是以大型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按一定目的进行设计、开发、管理与控制,以期达到总体效果最优的理论与方法。系统科学作为信息、控制和管理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以工程、经济、环境、社会等领域中的复杂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系统科学、控制理论、信息技术为基础,利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等为主要工具,研究各种解决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实现及综合等问题的理论、技术与方法。沈阳理工大学“系统工程”学科为“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具有硕士授予权的二级学科,于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几代人的努力,该学科依托电子信息工程等本科专业,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现已发展为沈阳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培养系统工程领域中有关信息处理、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和实现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前学科由4名教授和4名副教授构成学科梯队,有1个学科研究综合实验室。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1.物流与供应链运作技术本方向主要基于电子商务和企业内部ERP相互交织的物流与供应链复杂网络,从新的视野系统分析和研究物流和供应链运作的本质;通过跟踪现代物流和供应链运作技术的发展动向,研究网络环境下运作技术纵深发展规律、特点;采用运筹学、统计学、系统动力学、控制理论等方法研究现代供应链的模型与优化、电子商务在线市场的运作、ERP的实施与运作等。2.复杂系统综合自动化技术随着现代工业进一步发展,工业系统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同时也对产品的性能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方向以严密的数学理论及方法为基础,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针对复杂系统的特点,将建模与各种优化方法相结合,分析、描述和解决复杂系统的问题。研究控制系统、专家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人工智能、生产调度和计算机工程等领域的复杂系统问题。3.多智能体技术及应用本方向主要是对新一代传感器组、多传感器目标识别系统、复杂背景目标识别等开展传感器组检测、信息处理技术、多传感器与复杂背景下目标识别技术的研究;研究实现新型传感器系统设计的方法;研究多传感器及复杂背景下目标识别的方法;研究多智能体信息处理技术与应用系统的开发。
2018年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2018年非全日制硕士招生专业目录
奖助政策一、硕士研究生新生奖学金1)奖励范围被我校录取并取得学籍的全日制一年级硕士研究生,且数学、外语、政治3科均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不包括定向就业、破格录取及保留入学资格的研究生。2)奖励原则硕士研究生新生奖学金认定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杜绝弄虚作假。3)奖励等级1.特等奖:一志愿报考我校,总分高于国家一区总分分数线80分(含)的硕士研究生,奖金15000元;2.一等奖:一志愿报考我校,总分高于国家一区总分分数线50分(含)的硕士研究生,奖金12000元;3.二等奖:一志愿报考我校,总分高于国家一区总分分数线30分(含)的硕士研究生,奖金10000元;4.三等奖:一志愿报考我校的硕士研究生,奖金8000元;5.优秀奖:调剂录取到我校的硕士研究生,奖金5000元;6.校长奖学金:一志愿报考我校且本科毕业于我校的应届毕业生(取得最后学历的学习形式为普通全日制),奖金2000元。二、学业奖学金:
奖励范围:我校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全日制研究生(考生类型为定向或委托培养的硕士研究生除外)均有资格申请。
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各等级金额为:
一等奖学金8000元/生/年;
二等奖学金4000元/生/年;
三等奖学金2000元/生/年。
三、国家奖学金:
奖励范围:我校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全日制在校研究生(全脱产学习)均有资格申请。
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2万元。
四、国家助学金:
奖励范围:资助对象为我校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补助研究生基本生活支出。
硕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6000元。
五、三助一辅政策:
学校为在校研究生提供助研、助教、助管及学生辅导员岗位,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联系地址及联系人地址:沈阳市浑南区南屏中路6号沈阳理工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教学办公室(信息楼316)联系人:袁春华老师 024-24682330
学生会 信息部 |
|